時間:2017年9月22日(五)上午11點
地點:台北齊東詩舍會議室
主持人:廖振富館長
主席:董恕明
評審委員:利格拉樂.阿女烏、孫大川、董恕明
列席:公共服務組王舒虹代理組長
紀錄:公共服務組楊蕙如研究助理
一、複審會議
主持人廖振富館長:「2017 台灣文學獎」在創作類本土母語項目徵獎上調整為年年徵獎,文類輪流舉辦方式進行,主要還是希望能鼓勵多元語言創作,但比較可惜的是今年度參賽作品仍是顯少,以國家級的文學獎而言,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空間。後續需要結合相關母語單位,如原民台、原住民專班或相關學校進行協力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消息,提前準備參賽。
今天非常感謝三位評審共同來把關,擔任評審的工作,每年獲得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原住民漢語短篇小說金典獎的意義非凡,勞煩各位委員多費心。
(共推董恕明委員擔任主席。)
二、進行複審
主席董恕明:今年度參賽作品總共有八篇,我們先請各委員針對各篇作品進行說明,我們討論每篇的概況後再進行評分。
編號1.〈枕頭山百年事件簿〉
孫大川委員:雖然這次參賽作品只有八篇,但我感覺還是有很多用心與不錯的作品在其中,感覺上有些內容類型很接近,可以見得在原住民創作者文學思考裡,對於自身傳統文化中神祕性色彩議題吸引佔大多數,例如:〈枕頭山百年事件簿〉、〈Utux〉、〈Miay〉、〈TAMA〉這幾篇作品都帶有文化的神祕性色彩。
從中可以看出,如何傳承文化,以及文化中的禁忌議題,對於年輕創作者的文學心靈而言極具吸引力,尤其這些作品嘗試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原住民文化議題的特色蠻清楚的,反映出當前原住民創作者文學表現上的共同特質。
針對〈枕頭山百年事件簿〉這篇作品來說,我感覺這是一篇老寫手的文章,篇文剛開始閱讀起來十分精彩,作者以黑色幽默方式來回顧百年來角板山區域發生的一些荒唐事件。原本覺得篇文章很棒,但可惜小說後半段似乎作者將玩笑開過頭了,有點小扣分。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這次參賽作品中,有一半的作品都在探討祖靈或信仰精神上層次接觸的神秘感的處理,很具特色。就各單篇而言,〈枕頭山百年事件簿〉文字很符合泰雅族的黑色幽默,但處理到文章最後略顯輕浮,非常具有泰雅族的性格表現。
董恕明委員:如果說這是一位寫到一定程度的作者,創作者具有許多參賽經驗,我想參賽過程中,評審的意見應該會反覆的透露出好作品應具備的一些條件,例如:書寫的材料豐富度很重要,但要完成一件好作品,必須要學著收束材料。這篇作品閱讀起來的感覺就有點類似如此,整體作品80% 都處理的不錯,但就差那臨門一腳,收尾突然變調了,猶如騎車走在鄉間小路中,但後來卻飆車於阡陌縱橫裡失控了。
孫大川委員:我覺得這篇若是改成大家說故事的方式,用口傳說故事的方法表現會十分合適,一定掌聲很多,尤其內容充滿對於國家或人物的現實揶揄,會很精彩。但寫入文字,需要轉化才會更好。
編號2.〈金穗稻路〉
孫大川委員:這是一篇非常認真創作者所寫的文章,但可能作者在中文的駕馭能力上仍欠缺熟練。但篇文中可以發現作者盡一切力量,將花東地區種田的經驗、工具的操作等生活細節詳盡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用心的想把阿美族在傳統農業社會上的生活細節和禁忌、教訓等議題寫入篇章中,可惜作者在文字駕馭上不夠嫻熟,有些地方處理不夠好,但可以感受這是一位用心寫者的作品。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就文學類型而言,我覺得這篇文章其實更適合做為一篇散文而非短篇小說,這篇作品若放在散文中會非常出色,很具優勢,但放在小說類型中會顯得十分吃虧。此外,這篇文章還存在著其他問題,譬如說:內容的緊湊感,書寫的語境等,相較於其他文章會發現這篇在表現上並不突出。
再來是敘事角度的問題,作者以第一人稱書寫,但內容有許多是關於父親和部落間的,若作者換個視角或換其他人稱書寫,紀錄的感受度也許會有所不同,再加上作者的語言操作能力上第一人稱偏重於作者個人的感受,相對來說弱化了整體故事性,而顯得作品過於單一。
董恕明委員:我覺得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很用心,很有使命感,可以感受作者想要透過文字來保留部落的某些傳統,特別是跟植栽、土地和農作和食物所延伸出來的各種議題都十分關心。但我覺得作者所碰到的困難,可能很類似於夏曼‧ 藍波安在寫《大海浮夢》小說中所遇到的難題一樣,意即在小說和散文這兩種文類間的形式區別。
夏曼‧ 藍波安書寫大海可能是日常觀察,然而小說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形式來書寫?夏曼的日常生活可能對於另外一群人而言,就是完整的小說形式了。
這個問題牽涉到,如果我們可以允許作者在文類上自我定位,或者我們需要透過某種形式來界定文學類型?如果是如此,我們就必須考慮到作者在文類的形式上是否符合規範。這篇如果放在散文的素材底下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但若以小說的文類來看,需具有:角色、人物、敘事、衝突、事件和對話,類似像這樣的方式呈現。這篇文章作者很認真去收集資料,文類特質上很適合散文,非常出色,但放在小說類型裡會顯得很吃虧。
所以我覺得這篇文章投件參與短篇小說競賽,具有某些勇氣,對於我們更是一種提醒和啟發,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反思一下文類的邊界有可能是可以鬆動的,在一個沒有終點的狀態。
孫大川委員:我個人對小說與散文的區分很模糊,不是很明顯,我在看這篇作品過程有閃過文類的念頭,但這點不是我評斷作品的主要標準,而且可能在原住民文學領域中,嚴格從文類的框架來區分並不一定合適,也許這個議題在目前台灣文學的討論是焦點,但就我過去在推動原住民文學裡,作者認定是小說就是小說,我們並不會去質疑。所以我在看這篇作品並不是用文類來看,很多人會用原住民的漢語書寫能力好壞來評斷作品。但我不會認為如此,我認為文學語言的掌握各民族的程度不一樣,原住民創作者是在挑戰漢人的語法、語彙,如果原住民創作者的漢語語言能表現的好,對於臺灣的漢語而言是一種豐富漢語文學的張力表現。
因為不同的民族經驗對於語言的感受會不一樣,我評價這篇作品中文駕馭能力不太好,並非是指作者中文不好,而是在提醒作者可以再努力一點,用其非常阿美語的語言節奏去詮釋。
編號3.〈Utux〉
孫大川委員:這篇作品閱讀起來可以體會文中小男孩非常痛苦的感受,我給他的評價是不錯的。整篇內容將主角從小到大幾乎沒有真正的快樂情景描述,我自己感覺非常感人,同理其痛苦的心情。但這篇後段的結尾過於倉促,如果能夠再加入一點情節會更加感人,相對於前半段內容濃厚的重量感,結尾顯得過於輕質,十分可惜。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這篇是我蠻喜歡的一篇,第一是作者從小朋友的角度觀察,再來是談到泰雅族,整體故事曲折,角色人物立體鮮明,到小朋友長大了勇氣突顯,Utux 離開,但問題在於結尾過於倉促,有點虎頭蛇尾之感。尤其內容人物性格描寫清晰精彩,也許將Utux 口傳部分延伸作結尾都可能會是很好的結束,也許會讓故事的完整性和強度都有所不同。
孫大川委員:特別一提的是,文中裡面有一段提到跑到床鋪下,那段有點不夠細膩,但內容非常具戲劇性,有小說的戲劇感,但也有太過安排的刻意,如果可以更不經意 ( 自然) 一點會更好。
董恕明委員:作品中的小孩雖然是小孩的視角但是擁有大人的心思,作者一定也是一個很成熟的寫手,才有辦法設計出小說中的橋段。作者前後有細節呼應,非常完整,文字本身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第五節一開始談到毛衣,淡綠色的毛衣就像一片草原,那匹馬兒在其中奔馳等,裡面有很多細節的描述。不能理解,為何作者會在這階段停了下來。但作者把Utux 這個詞發揮到淋漓盡致,最後引導Utux 其實不是神靈,而是內在的勇敢表現,如此表現也很不錯。
編號4.〈棒球夢〉
孫大川委員:這篇是運用非常好玩的語言所詮釋的阿美族作品,我很喜歡他的文字,大概是跟我的個性有點相近,不太說正經話。剛開始閱讀起來可以感覺內容蠻有趣的,但可能有些段落讓人不太理解,例如:本文第三節中提到國小的片段,但又跳到高中敘述,這邊敘事脈絡斷裂;再來是第四節以後篇文內容變得嚴肅起來,還參雜些八股意味,差異頗大。
整體而言,文字算熟練,整篇前面三節語調處理不錯( 除了斷裂部份),但本文後半部閱讀起來教訓意味重。這篇作品值得鼓勵之處在於突顯原住民天性熱愛運動特性,尤其運動是每個原住民小孩子的美好回憶,作者將這些原住民日常生活面融入描述,如文中提到:媽媽說文中的弟弟是睡覺第一名,或者是小朋友在睡夢中夢到打電動得冠軍等,這些都是真實生活中,原住民小朋友自然天真、可愛之處。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這篇文章在棒球和阿美族間的連結,和孩子成長的過程描寫掌握得很好,在主角高中之前的內容書寫的很有趣,但高中之後,似乎中間可能有一段空白沒有交代,直接跳過,導致後面文章銜接不上。
到第六節開始,這篇文章進入一個說教和八股的情境,尤其在批評打假球事件,抽離原本孩子的描寫的精彩鋪陳,回到第一人稱作者看待事件的看法,中斷了前面的情節連貫。明明是要藉由主角來隱喻打假球事件,但最後卻作者自己跳出來現身說法,十分可惜。
董恕明委員:這篇是少年視角的作品,尤其孩子的角色詮釋得非常像孩子,跟其他作品比較起來,這篇的確是以孩子的語彙來書寫,而爸爸的角色也描寫得帥氣十足。前半段有些特別的想像,如:主角喜歡撿每一顆球的感覺,撿球就像是在撿鍋牛一樣,撿著撿著肚子就開始餓了起來。非常阿美族的語彙,十分有趣。
但作者在第四節之後就開始偏離了方向,可以顯見作者很真的部分,但還是建議應該把該藏好的部份藏好才是,類似於〈枕頭山百年事件簿〉這篇作品的文字狀態。
編號5.〈一個剪檳榔場的暴風雨之夜〉
孫大川委員: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說,他的文字運用很好,整篇小說的反省蠻大。原住民傳統在口述的部份往往存在著不同版本,隨著不同的脈絡,在真實和虛假間轉移,並非如一塊鐵板般,永遠不會變。這位作者很勇敢的面對這個現象,運用文學去探討文化中的真實與虛假斷裂的關係,以高度成熟性來思考自身的文化問題。
而這篇作品在文字的應用上,內容穿插人物間的話語交錯,有些話語還是破碎的、不連貫的,有種介於酒醉與清醒間的撲朔迷離狀態,充分表現出作者在釐清自我的過程狀況。穿插喝醉的輕鬆語調,有深刻的焦慮但又幽默且不過於輕浮,尤其日語加入書寫運用,彼此連結的精密表現,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很值得推薦。
我覺得作者的靈魂很有自由度,如果要稍為挑剔的話,裡面的主角完全沒有現身,也可以不現身,但在整個小說中應該要說出主角的自由,像是一種定錨( 隱性),一句也好。雖然有點苛求,但仍覺得猶如船在海上漂泊,還是需要有重心,這是我對這篇的期待,也覺得作者有能力表達他的立場。此外,這篇作品在語言跨界上也是有某種的侷限,但作者在語感的表現上使用得很好,具有一種典型。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這篇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作品,可以感覺作者非常洗練與成熟,書寫內容場景固定,藉由酒醉錯落的交談鋪陳。文中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在於不同語言的套疊使用,將日文、英文和中文交雜在每一句話裡面,這種景況是我們在部落中的真實日常,我們常聽部落的老人如此混雜語言的說著,所有的老人家都聽得懂,但我們年輕人都聽不懂。而這些部分是完全呈現出目前部落的現況,雖然作者開宗明義的說要去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但敘事上是蠻自然的、不刻意的寫入,是一種很不同的書寫方式。
另外,我認為值得一提的是這篇作品的文化反省很深,這個部份的表現其實讓人十分感動,再加上作者的文字能力很好,手法洗練。我們想想,假若作者的文字手法沒有很好,這篇文章就很容易流入如八股說教的情況,但這篇卻沒有如此,反而作者將教化隱藏在篇文當中,非常巧妙。
董恕明委員:我認為這篇文章最關鍵的句子應該在於:「感覺上不是那個人現實作了什麼事,所以才會被形容,而是形容的用語界定了那個人怎麼做。」在我的印象裡,這段是蠻嘲諷但也蠻深刻的段落。這篇文章的作者能夠消化所蒐集到的素材,並且用恰當的文字,巧妙的將內容自然融入於小說中。
關於主角隱藏這件事情,我認為若是主角在這群人面前表達立場其實也會有點尷尬,巧妙之處就是在於主角用喝醉來轉移。而這也回應到第一段:你要問我故事?你是要問一般性的故事還是要問我家族的故事?的提問,作者呈現反覆釐清過程的顛簸狀態。
最後,主角竟然成為了「什麼意思」的代號。
孫大川委員:我也覺得這位作者應該是屬於「自由人」,我所謂的自由人是形容不受族群認同綑綁的人,作者不受拘束的擁有靈魂的自由度來處理這個議題。如果要稍微挑剔的話,我發現這篇文章裡的主角完全沒有現身,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可以被討論。當然,也許主角可以不用現身,但在整篇小說間或者作者可以講出他的自由,我總覺得還是需要有個東西讓整篇文章釘錨。作者也許不想要如此,但對讀者而言這是個很大的空白,所有的人都說了,但主角始終隱藏未現。
甚至主角要去追蹤祖父來到太巴塱那段也是,主角喝醉了聽得斷斷續續來迴避,但我認為這樣來看這篇作品會有點苛求,主要還是肯定作者有能力可以表達立場。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我認為如果主角若要現身,會有很多問題回到主角身上,而作者設計每個問句和對話都很快的彈回現場,問題並沒有落於主角自身太久的時間。作者把主角的「我」隱身了起來。
編號6.〈童養媳私奔了〉
孫大川委員:這篇文章乍看有點寫實,可惜較為平白,但故事內容蠻有意義的,這個主題也是早期原住民跟漢人間相處的共同遭遇,故事有些曲折,可見作者有企圖想把議題寫得更為深刻些,只是結尾落於大家所熟悉的快樂收場。整體佈局上,情節要好,應該要有兩線齊寫,會較為精彩,感覺作者較熟悉於散文寫法。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我們也許都聽過類似的故事,也聽過類似關於族群裡的禁忌,本文內容峰迴路轉的觸及親屬關係部分是比較不一樣的。人物中,我反而覺得阿姨的角色非常立體,將所有人包裹一起,平順的說了一個故事,情節豐富外還有高潮事件發生,但基本敘事是平淡的,而顯得不太鮮明。此外,我認為這篇作者應該要熟悉一下雙線書寫或三線書寫鋪陳,雖然這篇文章掌握了很好的素材,但只透過單線的描述,缺乏豐富的敘事。
董恕明委員:這篇有點類似於沈從文的《蕭蕭》,只是內容沒有那麼仔細,文章表現情節很豐富但沒有好好表現細節,再加上語調上平易近人跟〈棒球夢〉很接近,較缺少一個好的表達方式,多為平鋪直敘,尤其對於童養媳將要嫁的先生只有出現一點影子,例如《蕭蕭》裡面的小丈夫表現十分清晰,在本文中是養父母描述交代許多,卻讓人疑惑而覺得可惜。
編號7.〈Miya〉
孫大川委員:這篇文字洗練,只是內容有些情節我覺得不是一定非要存在不可。整體故事情節完整,但有些地方不夠集中,閱讀起來少了一點溫度( 感動),或者可以說沒有特別強烈的感受。
我認為無法感動大家,有可能是作者說到他可以看到靈界的事情,但神秘性和力度或對文化衝擊、人格上的衝擊等著墨不夠強,造成缺乏力度和嚴肅看待事物細節的方式,因而對我們的撞擊會顯得薄弱,少了內心的衝突和掙扎情節的運用。
可能作者比較是從理念上去瞭解「巫」的狀態,我甚至覺得文章中「巫」的出現好像要去符合我們對排灣族或卑南族女巫的想像,有一點在讓人填補的感覺,把原本就具有張力的事件裡面的各個元素擺在應該要有的位置上,但太過於知識與理性,需要多一點體驗,猶如少了一點鹽巴調味。可見作者怎樣讓小說產生張力的技巧,還要一些努力的空間。此外,山老鼠的部分書寫和整篇文章有點脫節。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這篇十分完整、文字流暢、故事軸線都不是問題,但我看過兩三遍就是無法感動人,究竟是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達到內心?
第一次看完會覺得是一篇完整平順的小說,第二次看了讓我聯想到巴代的《巫旅》,雖然不是跟巴代比較,但做為《巫旅》裡面的一位主角,他的恐懼、害怕和掙扎到最後需要去面對等,關於心理層面的描寫很仔細。〈Miya〉這篇寫巫的部分似乎不夠,感覺作者對於巫瞭解不夠深入,缺乏力度,碰到邊了,有恐懼、掙扎但很淺,缺乏想像和情節力道,寫的有點太理性了。
遇到山老鼠的片段中,詮釋巫有排灣族和卑南族的區別,但就讀者而言會無法理解卑南巫和排灣巫的差異,作者沒有好好處理,兩個巫的合體共同幫忙,力道應該更強才是。
董恕明委員:這篇書寫嫻熟,文字沒有問題,以女性做為主角,是一篇幅完整的小說,但為什麼無法讓我們的眼睛為之一亮,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文中,主角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這些臉,至少纏繞了八年了之久,但似乎還是在外面繞而缺乏核心觀點。文章重要的提問,在第二單元有提到:我是誰?為什麼是我?我想這應該是這篇小說中作者要回答的問題。
編號8.〈TAMA〉
孫大川委員:這篇作品也是蠻完整的,內容反映目前原住民的父親很多沒有真正作起父親角色的反省,文章後半段很有驚悚感,很有畫面。
如果拍成電影應該也很不錯。此外,這篇也有所指控,他認為自己的部落很多的災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做壞事,沒有遵守GAYA 的精神,作者是很具批判性的,尤其是對族群內部的批判。
利格拉樂.阿女烏委員:這是一篇超級具有驚悚感的作品,很適合拍成短片,適合改作為劇本。尤其這篇很具有文化反省,為了成為TAMA,過去很少有機會看到如此驚悚寫法。一開始看來是批判別人不遵守GAYA,到最後轉折回到反省自身。
董恕明委員:這篇作品的文字也很成熟,非常細膩,非得原住民自己寫可以,若由別人來寫則不行,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三、入圍與決審評分
主席董恕明: 所有作品討論後,我們進行第一次評分,請各位委員以第一名4 分、第2 名3 分、第3 名2 分、第四名1 分方式進行評比。入圍作品加總評分結果如下:
編號1〈枕頭山百年事件簿〉1 分,
編號2〈金穗稻路〉0 分,
編號3〈Utux〉6 分,
編號4〈棒球夢〉0 分,
編號5〈一個剪檳榔場的暴風雨之夜〉12 分,
編號6〈童養媳私奔了〉0 分,
編號7〈Miya〉2 分,
編號8〈TAMA〉9 分。
主席董恕明宣佈:編號5〈一個剪檳榔場的暴風雨之夜〉獲得所有委員一致同意,獲得今年2017 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原住民和與短篇小說創作金典獎。再經討論3/2 以上委員同意,入圍作品有:編號8〈TAMA〉、編號3〈Utux〉及編號7〈Miya〉。
四、散會:下午1 點3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