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決審會議
「2012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決審會議
會議記錄
時間:2012年11月3日(六)上午10時
地點:台灣文學館2樓文資第3會議室
主持人:李瑞騰館長
主席:吳晟 委員
評審委員:張瑞芬、吳晟、亮軒、顏崑陽、封德屏
列席:公服組楊順明
紀錄、攝影:公服組左美雲
一、 業務承辦人:今年散文金典獎複審選出7本入圍決審,今天將討論決定一本得獎作品,須獲三分之二以上即至少四位委員同意,才能產生得獎者。主席須撰寫一篇評審報告,並出席12月8日的頒獎典禮。
二、 主持人李瑞騰館長:全權拜託五位委員,選出今年的金典獎得主。
三、 主席吳晟:今天一定要產生得主,大家覺得要用什麼方式,是逐本討論再投票,還是先投票淘汰部分作品再討論,各位意見如何?
四、 委員們共同決定:每人勾選出3本作品,最高票的3本進入決審討論。
五、 第一輪投票統計票數如下:2號《臺灣肚皮》1票、14號《回首我們的年代》2票、16號《浮生草》1票、19號《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3票、21號《世間的名字》4票、31號《遺事八帖》4票。
六、 主席:投票結果大致上明朗,2本獲得1票的作品是不是就放棄,《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世間的名字》《遺事八帖》3本進入最後的決審討論,《回首我們的年代》獲得2票,有沒有意見? 亮軒:我棄權。封德屏:依票數高低來討論。
七、 主席:進入決審的三本,我們逐一進行比較詳細的討論,最後再選出得獎作品。
八、 作品討論: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
顏崑陽:我選這本,有世代的考慮,優秀的青年作家,應該鼓勵。吳億偉這本系列性散文集,全書結構完整,寫作時間斷斷續續長達10年。內容是1950 到70年代,他的父親、母親、姨媽以及自己,艱苦努力工作,依靠勞動討取生活的經驗過程,這是家族史書寫;寫的雖然是自己的家族,但放入那個年代的社會處境,也反映了下港人困苦的流離都市,卻又認命、勤勞的生活,小中見大,個人與大時代做了很自然的融合。而語言非常流暢、簡練,對人物行動、表情、場景、事況、物件的刻劃細膩,很寫實、很生動,帶著小說的筆調,是相當好的作品;缺點則是事實表象描述比較多,想像、虛構比較少,缺乏內心深層的描寫。
封德屏:這本作品呈現口語、淺近、寫實的生活史,然而這種敘述方式是貼近他所要表現的微小的生活,在其中掙扎生存所產生的樣態,如此表達與精神形式與內涵的共鳴,以及核心的設定,使本書成為最近幾年盛行的家族史寫作的佳作。
吳晟:我非常喜歡這本作品,吳億偉敘述他的成長背景,60、70年代大量加工出口的時代,父母是其中一員,他藉父母的經驗把整個時代襯托出來,沒有自怨自哀、不平、辛酸,貧窮的哀怨,文字寫起來看似很平常,讀者閱讀感受到辛酸,十分難得。第二,他把勞動階級的生活,像板模、小販…等等的生活,細微的部分描寫得栩栩如生,很少見。最後,這本作品寫作不是一股作氣,而是橫跨十年,不急,慢慢完成,看出不是快速加工的作品,對基層勞動生活的描述,讀來很感動。顏老師提到的內在深層不足的缺點,我認為這部作品有別於一般家族書寫,不要呈現太多內在描述,只抓住一個主題書寫,就是平常的生活,努力的工作,讀來很平順。
亮軒:雖然沒有選它,我其實很喜歡這本書。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書,從構想、編排到封面設計,不商業化,最近海峽兩岸都流行小歷史,這本書體現得很徹底,以細微史觀積沙成塔見證大史觀,其中很多細節的描寫,像房子怎麼蓋、水泥如何和、如何批貨等,這些細節在散文不多見,他花十年寫作,猜想應該都有詳細的查證,敬業功夫很好。比較弱的是,與大時代脈動沒有明顯連結,但這不足為患,如果這本得獎,我認為是合理的。
張瑞芬:很喜歡這本作品,如果有最佳新人獎,我會投它。這本書一出來,我就介紹給學生看,學生多半來自中下庶民階層,他們也多有打工的經驗,讀白先勇、齊邦媛或許較沒感覺,但讀這本感受特別深;這本書讓我想到鄭順聰的《家工廠》,這本當然更紮實完整。在新生代中,吳億偉捨棄安逸的工作跑去德國留學,一邊打工一邊唸書,是當中努力打拼的一個,很不簡單。我沒有投的原因是,此書圖文並茂,搜集很多東西,包括加班表、工廠機具等,十分真實,但如果與《世間的名字》比較,在藝術性上稍嫌不足,可能是作者為紀實,無暇顧及;另外再從歷史拉高角度來看,60、70年代是加工區的時代,經濟起飛,但本書較少觸及當時的背景氛圍、社會文化、知識禁忌等。沒能談到背後較大的歷史,以及技巧稍弱,從文學獎的整體性考量,這本在我心中大約排第三。
吳晟:我再補充一下,作者要描寫南部勞動階層的生活,不必然要談大歷史,以前的農村生活哪裡知道二二八,更不會去談論;從來沒有管過什麼釣魚台,中南部在60、70年代,只知努力工作求生存。
《世間的名字》
張瑞芬:唐諾這個作者很有趣,已經寫了很久,資歷頗深,技巧性、藝術性很特殊,很有特色。表面上看起來很冗長,很細瑣,但兼有論辯的深度與幽默的機巧,表達方式獨樹一格,這幾年他還紅到大陸去,台灣反而比較少注意到,其實他寫得非常好,這也反映出兩岸讀者口味不太一樣。我稱唐諾的寫法為「跑馬體」,一點小東西可以扯到天外,博議滔滔,機鋒處處,當今文壇大概沒有人可以跟他並論,在散文寫作上兼具藝術性與開創性。書名是世間的名字,但內容不止於名詞表象,還牽涉到哲學、文化與社會,資歷與技巧都好,很不簡單。
封德屏:上次複審之後回去再看,感覺很喜歡,非常推薦。唐諾重現了類似梁實秋知性散文的傳統,可讀性極高,當然兩個人有很大不同。他的文章「半在言內,半在言外」,展現了現代散文另一種趣味。看本書篇名,以為是一本虛浮的百科全書,從歷史掌故說起,後來發現一貫博學的唐諾選的是現代文化的符碼——譬如一個電影系列人物,或是暢銷影集,每個篇名下觀察的其實是現像,知性的部分講的比表面現象更多,企圖心是大的,像人類學家觀察部落的角度的嘗試,當然作者很難只因嘗試就變得偉大,成功仍在其展現的文字場域。在這樣寫作乃至命名的過程中,寫作者和世界的關係才被呈現出來,在一片私寫作中,令人耳目一新。比較來說,我喜歡吳億偉,但我更推崇這本。就寫作的完整性和高度來說,這本難度更大。
顏崑陽:長期以來,台灣的中學國文教育始終將現代散文窄化,似乎就只有徐志摩〈康橋的早晨〉、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這一類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林語堂,甚至政治禁忌中的魯迅、周作人等,他們的知性散文,年青人就讀的少了,市場上也必較不熱門。唐諾這本作品全是知性的大塊文章,每一篇所關懷、論述的主題,系列性很完整。他的散文建立在幾個條件:第一、對社會、文化現象做了切實、細微、深入的觀察、體會;第二、讀書既博又雜,知識豐富;第三、思辨敏銳,具有解構、顛覆的穿透力,常以逆向、水平的思考,把一些大家習以為常的社會文化現象及價值觀念,揭開底層被掩蓋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辨的穿透力,一般人很難做到。這本書從社會文化表層的「符號」切入,走的是當前文化論述思潮的符號分析路數。他從一個個大眾習用的名詞談起,例如富翁、拉麵師傅、醫生、騙子等,對這些符號所徵示的義涵進行分析、詮釋、批判,以解構、顛覆某些已僵固的觀念;從而表顯社會文化的停滯或變遷,同時也讓這些符號的意義開放出來,讀者們可以重新認知它。總體來看,這系列散文的主題內容兼具哲學性的高度、社會文化性的廣度、思辨性的深度;而在語言形式上,作者並不特意經營精巧、變化的結構,只採取隨筆漫談的書寫,很接近西方散文家蒙田、藍姆,或哲學家叔本華,他們那種知性散文的筆調。從一個點開始,撒網成面,包覆成體;看似沒有嚴整的結構,卻在隨筆漫談的脈絡中,段段都是關聯性的推衍。唯一的小缺點是,文字修辭不夠精緻、乾淨,有些句子很冗長,標點符號也不準確,經常逗號一路下去;因此讀來有些艱澀、流暢感比較差。
吳晟:我讀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很佩服,旁徵博引,知識能量很大,閱讀時受到很多知性衝擊,像顏老師提到的,有解構性的價值觀。類似梁實秋 、南方朔的風格更豐富,是現今抒情作品之外的大散文,值得推薦。
但我陷入困難抉擇,有一小小疑點,閱讀上經常被太多括號打斷思緒,拉出去又拉回來,有些很有意思,有些卻不太清楚,造成閱讀的困擾,也許是優點也不一定,但以閱讀者來說,實在有點吃力。兩相比較,《遺世八帖》是純抒情性的作品,融入文化思維、會觀察及親身經歷,這兩本風格都是大散文,一是知性,一是抒情,取捨之間,有點為難;選這本有很大的意義,但也有些冒險。
亮軒:這是一部語體文的《論衡》,唐諾的文章很有滲透力,但前提是讀者要有比讀其它人作品更大的耐力,這樣方林語堂、周作人的作品在當代未必能得獎,因為散文不能忽略文采,畢竟在文學 ,抒情是不可少的一環,作者的智慧、博學令人敬佩,但我認為,作品的哲學性掩蓋其文學性,這是我沒有投它一票的原因,但坦白講,我是他非常忠實的讀者,讀者也可有不同身份,我感覺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博學的大師,而非散文的作者。
顏崑陽:唐諾出身於歷史系,長期在傳播界工作,身分比較接近「文化人」;或許他也不以文學作家自我期許,並不想從事所謂「純文學創作」,而比較偏向於觀察、關懷社會文化的書寫。就因為這樣,他的寫作多直書所感所思,對文字藝術的經營比較不刻意,有些句子冗長,讀起來艱澀;但是,台灣在解嚴以後,社會文化急速變遷,多元而紛雜,價值觀幾乎不同於傳統;很多新的社會文化問題,讓有感受、能思考的文化人去關懷、書寫;再加上傳播媒體主導著各種議題,因此散文的潮流也在改變;批判社會文化的知性散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采。這種不同於抒情美文的另類書寫,顯現散文的創變。比較起來,林文義一向以散文創作自期,就很用心在文字的經營;這本《遺事八帖》刻意結合新詩、散文二種文體,對結構也做了特別的設計,與唐諾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書寫型態。至於吳晟所說「括號」的問題,很多人喜歡用,相當受到西方「後設」文學的觀念所影響。括號中的文字,往往是作者抽離主文的語境,從另類觀點發聲,產生對話或後設批判的效果;不過搞多了,的確會造成閱讀障礙。
吳晟:這本確實令人佩服,有別於短小輕薄的散文,也是令人期待的另類散文,有深刻思想。使我想到,年輕時讀到很多西方散文,像培根、蘭姆、愛默森等,〈論想像〉之類的,一個語詞就論一大篇。
亮軒:我想到散文在中文定義的問題,有兩種,一個是essays ,有清楚的主題,唐諾的屬於這種;另外是 cross ,注重文字美學的經營,我就補充這點來說明我為什麼沒有投它的原因。
張瑞芬:我也補充一下有關括號的問題,我讀過他寫過的球評、推理小說,似乎近來有愈寫愈長的趨勢,一發不可收拾,我認為這是作者故意設計的個性寫法,一篇二、三萬字,作者不認為是缺點,反而作為特點全力發揮。括號是有打斷抽離的意味,可能有點受朱天心的影響,是好是壞很難說,缺點其實也是特色。
封德屏:我不認為唐諾沒有文采,他的文字的是濃郁的,可讀性蠻高,知性的東西,讀起來沒那麼輕快,要一篇篇讀,如果選這一本,應該很有代表性。
顏崑陽:就閱讀感受來講,抒情散文或詩歌的書寫,「括號」是一種缺點,因為綿延流動的感情突然被打斷,很不舒暢;但對知性散文來說,「括號」可就不一定是缺點,因為閱讀知性散文,本來就時時必須停下來思考,甚至從另類觀點與作者對話;所以適當的運用「括號」,我可以接受。至於「文學性」的定義,古今中外爭議不斷;流派不同,自有不同的主張,尤其是「寫什麼」的「內容」問題,更是各有看法。像魯迅就反對儒家的「載道文學」,讚成應該「為藝術而藝術」。因此,他認為到魏晉六朝的文學,強調個人抒情,又講究修辭之美,才算有了「文學自覺」。這和胡適對「文學性」的定義並不相同,胡適雖然推動白話文,卻不反對載道說理的文章。林語堂的作品,文字也質樸自然,不在修辭上雕琢,因此也不一定從修辭之美來判斷「文學性」。我不認為唐諾這種知性散文就沒有「文學性」。
《遺事八帖》
亮軒:《遺事八帖》是我讀過林文義作品中最好的一本,與其說他是散文家,我倒認為他其實更接近詩人。猜想題材本身是他多年關注的問題,自己也參與活動,情感真摰,文字就不像過去那麼做作,雖不像《努力工作》的平淺宜人,然而表達自然,感情豐富。唐諾的作品讓人敬佩,但《遺世八帖》帶給我的感動更強烈,散文可以看起來平凡,但他經營出強烈的力量,讓人感動,這是比較成功的。
林文義將個人歷程融入歷史長流,淑世之情,真誠的關懷,隨時可見,不夠口語化不一定是缺點,詩情、史筆,情感與理性結合,讓平凡的題材,表達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是我選它的原因。
顏崑陽:我認識林文義三十多年以上,長期閱讀、觀察他的散文;因此,對他散文風格的發展,看得很清楚。這本散文集是有計畫性、有企圖心的創作。他自我標舉為「大散文」,的確有別於過去手記、隨感的小品文,除了「篇幅大」之外,作者也有意把題材、主題,包括個人、家族經驗,連結到時代家國的處境,甚至他國文化,融整在一起。尤其特別的是,把日本、義大利等他國的文化經驗,結合旅行文學,鍛接到台灣本土經驗的書寫,古今中外,經緯交織;而採取跳接式的結構,統整不同面向的題材,同時刻意將新詩、散文結合,的確有「創體」之功;但優點也相對成為缺點,太刻意經營,不夠渾化、不夠自然,經營痕跡很明顯;文字雕琢也太過度,很多詩歌意象性的語言,造成晦澀。而題材的掌握,個人及家族的切身經驗寫得貼切深入,但外國的文化經驗就流於表層,體會不深。至於關係到當前的政治經驗,雖然有心抽離意識型態;然而積習已深,難以忘情,仍會不知不覺將意識形態投射出去。不過,從林文義幾十年的散文寫作歷程來看,這本作品的確有突破、有創新,很值得肯定。
張瑞芬:這本我也投了,林文義捨棄早先隨筆隨記的寫法,不管報章雜誌登不登,設定大散文體製,想要寫出心裡想寫的長篇抒情文,很挑戰編輯與副刊的容忍度,也可見出寫作散文四十年來對自己的期許。遺事八帖這本書一開始是遺事的儀式,最後一篇是未來的未來,頭尾銜接,整體感不錯,很有穿越時空的懷古意味。這本書將歷史、文學串接起來,台灣在地感濃厚,感情真摰而沈澱,8篇長文,是介於小說、新詩和散文的融合體,展現與他之前作品不同的格局,其中敘寫自身經歷的地方,今昔之感,尤其蒼涼,很有餘韻。
吳晟:撇開朋友身份,看一個散文家四十年的寫作歷程,孜孜矻矻創作不懈怠,尋求新題材,新突破,是一位執著寫作,與生命結合,令人佩服的作家。我設想,他有意圖將以往散文功力灌注在這一本,有計畫的反芻、回顧,記錄自身生命歷程和時代變動,他參與其中,非抽離觀看,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有強烈感染力,讀來令人感動。他以長篇敘述,回應大時代的散文,值得肯定。
封德屏:《遺事八帖》有海浪般的深情,這本書呈現林文義浪漫主義者的心聲獨白,多耽溺在完美主義者的自我書寫中,刻意雕琢痕跡明顯。這兩本書各有優缺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顏崑陽:唐諾和林文義這兩本作品都是「大散文」,從「虛 / 實」的美學範疇來論:林文義非常關懷時代家國,應該很「實」才對;但太浪漫、感情涉入太深,很多個人主觀的感情經驗及詩意的想像,因此貼切到客觀普遍的社會現實,相對就不夠,反而「虛」了。唐諾主觀強烈的表述個人獨特的觀點,看似「虛」了;但是,他卻又能以知識分子的冷靜旁觀、思辨,反而貼近普遍的社會經驗現象,甚至看到深層,產生解構、顛覆的驚愕效果,這又是「實」了。他的感情雖然沒有林文義那麼濃烈,但是思辨的理趣卻是林文義所不能及。兩人各有優缺點,究竟要選誰!我現在內心十分徘徊。
張瑞芬:我也很徘徊,一個是主觀入戲,另一個是客觀冷靜….
吳晟:冒眛提個想法,金典獎固然是以單本作品為主,林文義長年在散文領域內努力,四十年鍥而不捨認真耕耘,是否要納入考量的因素,這是個人意見,真的很難取捨…。
顏崑陽:還是休息一下,讓腦筋冷靜些,五分鐘後再投票….。
(五分鐘之後)
主席:現在來投票,每人選一本
投票結果:《世間的名字》1票、《遺事八帖》4票。
主席:四票超過三分之二 ,恭喜2012年台灣文散文金典獎得主由林文義的《遺事八帖》獲得。
九、 散會時間:中午12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