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類原住民漢語報導文學 評審感言】古蒙仁
 |
古蒙仁 |
|
評審感言 古蒙仁本次報導文學獎的參選件數共有六件,扣除一件在初審時即因字數不足而被取消資格後,共有五件進入決審。五件作品中水準參差不齊,落差極大。第一輪票選之後,只剩下〈記一場大獵祭〉及〈親親小奇萊──撒奇萊雅族正名記事〉二篇進入最後的討論。
〈記一場大獵祭〉是記述台東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泰安村)每年年底舉行例行性歲時祭儀。作者是該村的原住民,對該祭典的歷史淵源十分了解,而且幾乎年年參加,因此對祭儀的內容和相關的活動也了如指掌,有了這二方面的背景之後,更採取了全面參與的態度,幾乎不放棄每個活動的現場。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全程地做最忠實的觀查和紀錄,這份勇於參與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也為寫作這篇報導取得了最佳的位置。
作者是一位部落的文史工作者,長年在部落間做文史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工作,訓練出豐富的採訪經驗和熟練的中文書寫能力,所以其文筆流暢,寫景敘事,刻劃人物,都十分自然老練,而且因為觀察入微,巨細靡遺,讓人讀來有身歷其境之感,加上段落分明,組織架構嚴謹,因此雖然文長近三萬多字,但讀來卻能一氣呵成,一點也沒有滯礙難讀之感。是一篇中規中矩,條理清晰的報導文學佳作。
相較之下,〈親親小奇萊──撒奇萊雅族正名記事〉一文,架構較為鬆散,文字的風格介於散文與報導文學之間,很難用那一種文類來做歸類。文字充滿了詩的意象,生動、活潑,跳脫於各章節之間。作者看似無心,各章節段落之間也不很連貫,卻有很強烈的主題意識,通篇都能緊扣文章的題旨和核心,那就是一個種族的續絕與文化的傳承。因此就文章所要呈現的主題,或是想挖掘的深度,都觸及了的文化的問題,自然顯得深厚而龐大了。這是〈記一場大獵祭〉無法與其抗衡之處。
作者成功地寫活了她的公公李來旺校長以及撒昀,二人為了撒奇萊雅族正名所付出的努力及辛勞,一前一後,接續成為該運動的二位領袖人物,因為他們無私的付出,終於使得該族正名的美夢得以成真,對種族與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是這篇報導最感人之處。此外,作者帶著抒情的書寫風格,軟性的筆觸,都使得這篇報導與一般的報導文學的體例有所不同。雖有一位委員對此有些意見,但瑕不掩瑜,所謂的體例本就沒有一成不變的,在講究跨界的當前藝術界,更鼓勵多元的表達形式。重點是這種形式能否被讀者接受,從而引起更自由、更有趣的閱讀樂趣。
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代表了報導文學的另一個方向和可能。那麼今年的報導文學獎的意義和收穫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