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類劇本 評審感言】石光生
 |
石光生 |
|
評審感言 石光生台灣國家文學館舉辦的「2010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的評審工作,經過今年八月的複審會議與十月的決審會議,以及縝密且激烈的討論,結果已經出爐,由〈清洗〉的作者榮膺劇本金典獎桂冠,在此先恭賀今年的得獎者。由於忝為評審團主席,除了主持會議,還受命撰寫評審感言如下。
今年參與劇本金典獎的作品,共計二十四件。經過初審淘汰資格不符者,進入複審的作品,仍有二十篇。換言之,四篇作品被認定為資格不符,是有依據的:1.作者非中華民國國民,2.已發表者(在媒體、網站刊出,實際展演等),以及 .非劇本形式。從複審的二十部作品,我們先看看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問題。
一、錯別字
在大學教學,我經常告誡學生的研究報告不得有錯別字,畢竟教師有責任要求學生的文字能力。同樣的道理,對於參賽的作品,我的要求更加嚴謹,容不下一個錯字,甚至是標點符號。態度嚴謹的作家都知道這個基本道理,都知道劇本寫完得找人來讀劇,看看劇本還有什麼地方可以修改,語言通不通順,劇情發展合不合理。可惜不少作品都忽略了這個關鍵步驟,匆匆完稿,就投遞出去。同樣與文字能力有關的是劇名,有些劇本的劇名故意用英文書寫,我個人強烈反對這種幼稚/標新立異的作法。劇本金典獎是國家主辦的劇本創作獎,位階隆重,具有高度指標性。換個角度,我們的官方文字,以及一般讀者觀眾熟悉的語文,當然不是英文呀!所以沒有任何理由這麼做,主辦單位宜明文規範。
二、書寫格式
參賽作品的書寫格式五花八門,讓人看了眼花撩亂。缺乏格式化的書寫,是國內各個劇本創作獎長期存在的老問題。當然,部份原因是影視劇界長年的忽略,以及學院相關編劇教師的漠視。一部依正確格式書寫的劇本,比較容易引導讀者明白劇情如何推演,劇本人物的「口語」文字,與舞台指示中的「非口語」文字的字體,必須有區隔。格式清楚的劇本,可以幫助劇場藝術家們,精確詮釋妳/你用心創作的佳作,何樂不為呢?建議主辦單位儘速邀集學者專家研擬一套劇本書寫格式,讓年輕作家們有所依循。
三、悲天憫人的關照
今年參賽的二十部作品,呈現了多元的題材與編劇手法,這在去年與賽的作品就已彰顯出來,整體看是進步的好現象。倒是有些作品不只文字普通,在劇情安排、戲劇結構、人物塑造、場面調度上都屢見匠氣,也就難以引起評委的注意。我認為好的劇本首重悲天憫人的關照。以這樣的思考去創作劇本,可以加深人物深度,豐富主題內涵,自然可以吸引/說服觀眾,追隨妳/你的腳步,進入妳/你所創造的戲劇天地,同喜抑或同悲之時,讓他們有所思,且思無盡。好的劇作必定可以感動讀者與觀眾,至少我認為〈清洗〉與其他四部入圍作品都盡力這麼做了。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