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列,本名陳瑞麟,一九四六年生,嘉義人。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國中和高職;曾因政治案件繫獄四年八個月;曾獲時報文學獎第三、四屆散文首獎;曾參與政治活動十餘年。著有散文書《地上歲月》、《永遠的山》(獲時報文學推薦獎)、《人間‧印象》和《躊躇之歌》(2013開卷十大好書、2014國際書展大獎和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
◎得獎感言
三十四歲的時候,我寫了第一篇散文。然後,三十幾年,我大致就是在文學與政治這兩個領域之間,不知如何是好地遲疑著走過來的。這麼多年來,文學與政治與這兩股力量,從有些相反的面向,不斷地對著我拉扯和牽動,彼此質疑,一些信念因此經常浮沉不定,生滅反覆,讓我情緒動盪,身心都不得安寧。我後來回想,這兩者之所以同樣會吸引我,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以為,它們同樣是在追尋著意義和美之類的問題吧。然而,它們的實踐途徑、行動方式、對於當事人能力條件的要求,卻很不一樣。慚愧的是,無論寫作或從政,我都無法專情,也缺乏強烈的企圖心,所以兩邊都不及格,徒然使生命顯得模糊而虛弱,而且不統一。就這樣,三十幾年竟然就蹉跎過去了。
《躊躇之歌》的寫作,就是希望從一個回首的角度,通過文字的整理,用一本完整的散文冊,試著去稍微搞清楚這一路走來,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會走到這個樣子的;試著去辨識這一路走來過程中在身邊與心底裡不時遲疑搖晃的或真或假的光與影,讓這一次的寫作,或可如卡夫卡所說的,「是一隻從黑暗中伸出的向美探索的手」,同時,紀念台灣走過的一段年代。
最早興起寫這樣的一本散文的念頭,大約是在十多年前。從真正下筆到成書,也大約有三年的時間。但這三年裡,其實我也不是經常在寫這本書,而是有時會長期地刻意把它擱在一邊,離開它,然後再回來重新看它、修改它。好像並不心急,甚至於後來,有一種想法,出不出版,都無所謂,或者,想到,世界上有那麼多好的文學作品都讀不完,自己這些不成熟的東西,乾脆就不要出版了
感謝在這段長期的夢想起浮當中,有許多朋友的鼓勵和催促,甚至在終於出版之後,受到若干論者的矚目。現在,它竟然又有幸得到了台灣文學金典獎這個意義重大的獎項,更是讓我覺得有些過度受寵了。感謝主辦單位,感謝諸位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