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伶【圖書類散文金典獎 │ 蘭花辭】
 |
周芬伶 |
|
圖書類散文金典獎 蘭花辭
周芬伶
1955年生,台灣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日報編輯,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跨足多種藝術創作形式,散文集有《絕美》、《熱夜》、《戀物人語》、《周芬伶精選集》等;小說有《妹妹向左轉》、《世界是薔薇的》、《影子情人》、《粉紅樓窗》等;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小華麗在華麗小鎮》等,曾被改拍為電視連續劇;又曾任《十三月戲劇場》總監,編有《春天的我們》一劇。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又獲吳魯芹散文獎、吳濁流小說正獎等。作品被選入國中、高中國文課本及多種文選。
代表作:《汝色》、《蘭花辭》
得獎感言
這本實驗風格較強,筆法大膽的作品能得獎,令人意外且驚喜,也說明此獎的開明態度,讓散文能跟其他文類一樣,也為人生為藝術而藝術,讓處於散文低潮期的創作者,感到鼓舞。
寫作三十餘年,經歷不同時期不同文類的書寫,在《蘭花辭》中跟文字近身相搏,在無可如何無可言說之處,只好開出一朵朵幽蘭之花,無特定主題,結構自由蔓生,寫情而情無,寫物而非物,言在此而意在彼,語言有時並非橋樑而是高牆。
主要是讀者變了,文字感也有所不同,散文是時代語言的櫥窗與實驗室,書寫者不能無所感。
上世紀八○年代,散文可說是文學的寵兒,九○年代文化散文與長篇散文也頗能讓讀者感受散文的深度與廣度,到新世紀初讀者丕變,散文成為市場毒藥與棄兒,散文的未來令人擔憂。在這人人都是書寫者的年代,食記與遊記,自拍與收藏,論壇與臉書盛行的時際,散文的淡泊屬性缺乏刺激性與時尚感,長篇散文更令人望而卻步。散文需要新血液與新空氣,又必須保有散文特有的從容氣質是有困難,這種挑戰可說是前所少有。
然而我們的文學教育仍然重視散文,國文課本以散文為大宗,研究散文的風氣盛行不墜,作文也是人人必寫,散文還在廟堂之內,這使散文處於極尴尬的地位,經典而非必要,這是光明的時代也是黑暗的時代,有春天的希望,也有冬天的寒意。
解構的年代已將一切拆解無遺,在語言的廢墟中試圖找到一線新光芒,在無可言說之處找到白色曼陀羅,這將會是我繼續探索的目標。
謝謝一切的包容理解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