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伶【新詩類推薦獎 │ 創世祭】
 |
陳柏伶 |
|
新詩類推薦獎 創世祭陳柏伶
彰化和美人,彰化女中畢業,中興中文系畢業,成大中文所畢業,現就讀於清大中文所博士班三年級。大三時得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組第二名,碩三時得過第一屆黑暗之光文學獎新詩組首獎,第九屆府城文學獎散文組第二名,台南市市歌比賽作詞組評審獎與人氣獎。碩士論文是《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
得獎感言我只是想知道,不是在醫院出生的阿嬤,在醫院死去的時候,心中是不是跟我一樣感覺憤怒?
我的憤怒來自於許多人對醫院那種因無能而產生的信仰,即使被背叛了,過不久,終於還是把自己的生命雙手捧上,彷彿是交給神,如同獻祭一般虔誠。
虔誠,充滿了迷信的殘忍,把將死之人對生存僅剩的一點意願和尊嚴,插管或接上呼吸器,在醫院的手裡,我們始終是肉,而非人。
醫院是住在我們心裡的空間,更精確地說,應該是我們住在醫院心裡,它可以容納所有人住進去,然後再把我們關起來,像一個白色的監獄,不管我們是在海邊玩,還是去爬山,都仍然在醫院裡。醫院是這樣一個空間,同時是時間,它把我們的生活設定為三餐和8小時的睡眠,區分著正常的病態的、有益的有害的,如何吃飯、作愛、哭泣,滴滴答答轉動成我們身體裡的時鐘,支配我們的肉體和情感,主張我們的意志與欲望,死了之後,我們就瑟縮成一條臨床案例的小小註腳,或一張薄薄的病歷,在醫院這本論文裡。
有一部西班牙的電影台灣翻譯叫《點燃生命之海》,述說一個決意放棄生命的重症患者對抗整個龐大的醫療體系的真實故事,因為後者以法律作最冠冕堂皇的威嚇,宰制了無數個前者的自由意志,命令他們何去何從,指示他們如何思想和行動,像一個現代版的罪與罰故事。我也想到伊朗導演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裡頭沒有醫院,可是那個想自殺的教授身邊,都是一座座能言善道、強調好死不如歹活的人形醫院。
最後順道一提,在阿嬤過世之後,聖經對我來說,就跟醫院一樣,有很濃的消毒水味,還有,那麼大規模的白色裡都透露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