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菁【散文類推薦獎 │(20,46)】
|
李曉菁 |
|
散文類推薦獎 (20,46)李曉菁熱愛文學,喜歡自助旅行,足跡遍及歐美澳亞州,各國旅遊經驗分享於和電腦工程師妹妹合作規劃的旅點子網站www.juitsan.com/travel;1998-2000參與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田野調查工作的作品集結於《小草的旅行:發現水生植物》。文學創作曾獲聯合報報導文學獎、磺溪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也曾任出版社編輯、英文講師。現為淡江大學英研所博士班學生,研究歐美電影、文學的生態議題,2005獲英國Diageo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補助,至劍橋大學Judge Institute 擔任訪問學者。
得獎感言及創作自述得知我的(20,46)獲獎消息後,一位剛從南湖中央尖下山的朋友寫來E-mail,說他走在中海拔溪邊時,常見到一些出沒在玉山國家公園楠溪畔的朋友,像是台灣矮爬藤、十大功勞、華蔘等,還有許多長相熟悉卻忘了名字的,但再見面時喜悅依舊。短短幾句話卻讓我發出會心一笑,知道這群因森林而因緣交會的人們,已對語言符號與其指涉的經驗與內涵產生更深一層的默契與體會,當記憶與想像隨語言文字回到每個在野地逡遊的日子,我對那些用天真的熱忱探索生命是什麼的日子欲發感到珍貴,那些邊走邊問的時光中,沒有人強迫去背誦任何動植物名稱或理論法則,一切求知慾只源於對大地的無窮好奇,自然的知識也在認真踏實的引導者與好學不倦的求知者彼此互動中一點一滴建構起來。我對自然始終保持高度好奇,也很感謝每次走進荒野的日子,總有比我熱情與勇敢的探索者走在前面,慷慨分享交流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不一定每次都帶來喜悅,很多時候激發的是更多的困惑與知識焦慮症,這些症狀處方很多,上課、閱讀、書寫、聽演講、與志同道合者進行經驗交流,只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有原初的熱情,一次次走回自然,用更多行動與書寫去關懷回饋這塊予我無限靈感的大地。
源於對自然與文學的熱愛,我在自然書寫相關主題上琢磨過一段時間,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創作過一系列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的報導文學,合歡山高山植物與台灣螢火蟲都曾是我探索的對象,甚至將腳步延伸到國外,帶回尼泊爾、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與紐西蘭的荒野面貌;在淡大英研所修習博士論文期間,更進一步選修許多與英美自然文學、環境議題、生態論述相關的課程,試圖從文學、電影等更多元角度建構自然知識。這篇作品可算是這幾年自然觀察與閱讀思索後嘗試的另類自然書寫,(20, 46)標題靈感來源是王家衛的電影2046,只是這部電影處理的是對未來時間的想像,以城市人的情感困境為主題;我的散文中加上括弧與逗點的(20,46)則試圖顛覆城市人對數字的意義建構,試圖用地理定位方式為同樣數字符號延伸出迥異內涵。植調紀錄的20指的是橫軸上的點,46是縱軸的點,植調人員在(20, 46)這個大樣區中以順時鐘方向進行(1,1)(1,2)(2,2)(2,1)四個小樣區植物物種的定位與編號,此次楠溪森林調查過程中,我習得嚴謹的植物分類辨識法,深感科學知識與人文關懷其實可以也應該互為補充,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創造溫柔流動的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