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真【本土母語客語新詩金典獎 │ 歷史講義】
 |
劉慧真 |
|
創作類本土母語客語新詩金典獎 歷史講義
劉慧真
1967 年生,桃園縣人。在我出生前二十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在我出生後二十年,台灣解嚴。十五歲那年離開故鄉桃園,在台北完成高中、大學學業。至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就讀時,已全然變為「國語人」,母語能力退化到
「曉聽不曉講」的地步。
基於田野調查的需要,開始重新學習客話,進而體悟母語流失現象背後存在著巨大的壓迫結,台灣意識因而啟蒙,受李喬老師「反抗哲學」影響尤深。這是個人生命史「石破天驚」的一刻,此後人生因而徹底轉向。鍛鍊自己以母語思考,堅持以母語寫詩,不為文藝而文藝,而是藉以傳達族群認同、土地認同的實踐方式之一。
碩士班就學期間,曾任「學生台語文促進會」執委、師大客家社創社社長,畢業後歷任自由時報編輯、財團法人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台長、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專案經理、公視《文學過家-說演劇場》節目葉海煙攝製作人、中山醫大台語文系兼任講師……。目前服務於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主任及歷史系兼任講師),同時也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創作客語詩十餘年,部分詩作收錄於《客家台語詩選》、散見於網路;編/著《台北客家人文腳蹤》、《吳濁流文學讀本》、《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灣文學導讀》等書;合著電視劇本〈月光〉,入圍2002年金鐘獎「單元劇編劇獎」。
得獎感言
得獎的,不是我。是赤手握住荊棘的靈魂
客諺云:有時星光有時月光。逡巡在無數未及踐行的理想與幸福追求之上,時而昂揚讚嘆、時而低迴惋惜,凝視著一個個值得傳世,卻被無理剝奪於台灣人集體記憶之外的精神典範,作為歷史講師的我,體悟了時代的霜雪。鮮紅的血,蒼白的死,墮入黑色的無邊喑啞;追索被監禁在自己土地上、被放逐於時間荒野的所有,我謙卑地以當下的自由,想望著獨立,不悔不棄的信念,企圖在字裡行間賦予她/他們綠色的、嫩芽般的「生」,一種意志真實的解碼與再現。我以為,被囚禁的意義,必須透過抵抗遺忘才得解放。
假若我的詩無法在羊群中鼓舞勇氣,至少要能夠追索蕃薯藤的來時路,那些在我出生之前就已錚錚然扎下的根!是的,「當下」的自由―險惡環伺,風暴將臨,眼前的自由能夠持續嗎?歷劫摶成的民主價值未及深化,卻已面臨倒退危機,這深沉的憂慮使我迫切地需要詩。需要詩,藉以宣洩滿腔憤慲;需要詩,藉以培蓄要求改革的吶喊;需要詩,藉以確信實踐的方向;需要詩,告訴自己:歷來逆行者必然孤寂,但並不孤單!
如是,我不欲寫紀念碑文,寧可狂草行動宣言。我的作品總題為「歷史講義」,正確指涉不是歷史的「講義」,而是歷史「講」義。關鍵字「講」,是動詞,是呈現、彰顯、追求、本土母語客語建構、突圍…… 。是被反覆翻掘搜刮而今腐殖更甚往常的母土,透過我的筆尖,主動地召喚了義,召喚了詩。
準此,得獎的不是肉身的、中介者的我,而是無數赤手握住荊棘的靈魂。這「十」首詩,只是象徵性的數字,我還要繼續寫下去。繼續寫,用我一度失落卻又幸運拾回的母語,遭逢不義語文政策壓制的諸本土語言,時至今日,仍難擁有足以與「國語」相抗衡的傳遞空間與資源。十多年前,我用客話寫下第一首詩之時,就已瞭然這樣的書寫是無法奢望擁有讀者與掌聲的。甚至還要提醒自己:下一世代的母語能力若未能及時挽回,今日所寫的每一首詩都將陷落於時代斷層,成為難解的「失」語言。
看不見前景是否光明,我默默地寫,感謝所有一路相伴相隨的親朋師友,你們「毫無標準可言」的支持與鼓勵,是我
「膽膽大」的原因。再者,母語創作從全無發表空間,到今日年度國家獎項的頒予,無數有志者不求回報地長期努力耕耘,才搭就這座舞台。此刻我是代表「大自家」上來領獎的。在獲獎的喜悅中,我清明省悟:這只是中途「食點心」,從象徵性舞台到實質的母語生存空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祈願這不是一時的煙火秀,而是能夠持續發出光與熱,光照世代的薪火。以飽滿的愛與疼惜,我將榮耀獻給我的國家,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