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民國53年出生在嘉義大林;民國59年念中林國小,學習臺語的養分都在這裡。民國65年念私立的協同中學,那是父親去跟別人借錢,我才能念,可是我 卻辜負了他,瘋上賽鴿,希望得獎金來改善家計;國中時只有教數學的沈吉木老師看得起我。民國68年進嘉義高工化工科,同是天涯淪落人,格外珍惜彼此。民國72年念臺北工專,一開始低頭於世俗,不談鄉下的家,不再闊談曾引以為傲的過往,莫須有的虛榮掩蓋了樸實的過往。
寄住二舅萬華的家,才發現繁華的大臺北城中,有一群與現實搏鬥的底層百姓,在夾縫中尋求喘息的機會,我怎會失去呼吸的勇氣呢?
當完兵後,知道努力讀書,終於完成當老師的夢想,願意看待真實的自己,也發現自己成長的環境中,擁有的東西是豐富而多元。現在是臺北市立石牌國中理化教師,興趣是桌球及拍紀錄片,當然也喜歡寫寫自己的故事。
【得獎感言】
得獎的喜悅,激動到一夜難眠。臺灣文學的殿堂,我終於有機會踏入學習。
父母親是很典型的農夫,但收入的穩定卻無法正相關於努力。他們的愁苦不曾說出,卻寫在臉上,轉烙印在我幼小的記憶,隨著歲月轉化成我寫作的素材。我人生的上半場大多是跌跌撞撞。
小學一年級,甚麼都沒學好,只學會逃學,老師原本建議把我送到嘉義市的啟智班,但因為太遠而作罷。曾羨慕沒田產的同學,不用到田裡耕作、不用牽牛去吃草。而負債買地的父親,為了還錢只有更努力的打拚。他幫鄰居看信、寫信,熱心助人的背影,曾是我心中的巨人。
父親的觀念很公平:不想讀書的人就得多幫忙工作。所以大部分的農務是我來分擔。種田雖然累,但那台牛車跟牛,一直鮮活在我心裡,曾認真地以為每個人的心中都該有這樣的記憶。
曾低頭於世俗,直到踏入社會,願意真實看待自己的時候,才發現經歷過珍貴的成長。於是,我決定寫下來,讓那些真實的感受再次活躍。不管淚水或悲傷,都已在時間的淘篩後,沉澱出更多的感激。感謝 那些挫折能成為動力,更無以回報的是那些默默支持的力量,感謝我的大哥、還有凡事都叫我要禱告的老婆錦鳳,以及現在臥病在床的母親,在父親過世後,妳的辛勞是我今生無以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