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金蓮以短篇小說集《暗路》獲得今年金典獎,12月22日來到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預計透過七個「關鍵詞」談論寫作,同時希望透過小說來透視人生,分享「小說教會我們的事」。
李金蓮開場便微笑著說,大家認識的她是中國時報擔任《開卷》主編的職業編輯,不過,她其實是先獲得時報文學獎肯定,出版短篇小說集《山音》,在時報出版工作後才轉調中國時報。因為擔任編輯必須非常專注,所以放棄了寫作。直到2008至2009年間,傳統紙媒面臨轉型,編輯工作變得苦悶,李金蓮才又開始在網路部落格塗塗寫寫。當時她心中強烈的寫作念頭如洪水洶湧而來,於是,在2012年毅然退休,以四年時間完成長篇小說《浮水錄》。
李金蓮藉此提出第一個關鍵詞是「夢想」,她建議大家「不要把夢想當成現實的敵人」,她提醒大家應嘗試著靠近它,不要輕易辜負自己的天賦。以《暗路》這部短篇小說集而言,對她而言,每一篇都是一次「練習的思索」,透過反覆修改文字,她慢慢讓作品成形:「過程很像是雕塑,一層又一層的去塑型。」
第二個關鍵詞是「主題」。李金蓮原希望篇與篇之間,不設定貫串性主題。七篇中,以〈暗路〉這一篇花費時間及修改次數最多,最終決定以此作書名。後來發現各篇間仍有著共通性:「它們何嘗不是書中人物、所走過的、一條條的暗路呢?」
第三個關鍵詞是「誤讀」,她以〈許老師的閱讀史〉為例,多數讀者會認為這篇寫的是:一名害羞內向的女孩暗戀姊夫的故事,而她和姐夫之間的共通點,則是「閱讀」。一位朋友認為兩人是精神性的暗戀;出版人陳蕙慧認為,許老師對其姊夫是一種同是讀書人的認同感,超越暗戀層次。李金蓮笑著說:「此篇其實是寫給具有害羞問題的讀者,祝福他們在痛哭後找到新的力量;穿插姊夫這一段,純然是小說家胡思亂想地編故事。」
普通讀者其實無須擔心「誤讀」小說。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裡曾提及:「小說家的任務,就是為大眾提供優秀的文本,賦予讀者自行去咀嚼、消化的權利。」李金蓮非常同意這句話,並進一步提到:「創作小說與閱讀小說,是一種雙向的創造性活動。」
隨後之關鍵詞是「議題」。〈暗路〉這篇故事,讀者解讀可分成兩種「版本」。其一:一名女性在懷孕期間遭遇竊盜性侵,直到19年後,性侵犯才終於被逮捕。其二:一位青春期女孩面臨大考逼近,同時揭開母親19年前的一段祕密。以故事主軸來說,前者議題性比較強,但李金蓮卻選擇後者來寫,有意形成一種「低語」的文字風格;小說「沒有直接去衝撞議題,而是繞到事件背後去寫。」
關鍵詞「靈光」,李金蓮則以〈家庭劇場〉為例,初稿採第三人稱書寫,但寫完後李金蓮並不滿意。她在苦惱之際翻閱村上春樹小說,發現村上常用第一人稱視角說故事,她悟出初版〈家庭劇場〉的問題在於「沒有將故事從真實事件中拉開一個距離,導致文字被通俗的劇情帶著走」。於是,她大筆一揮,改寫成現今的版本。李金蓮強調:「要講好一個故事,必須為故事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形式,故事才能活起來。」
第六個關鍵詞「物/道具」,以〈老太太的夜晚〉為例,就是反覆出現的照片。李金蓮向喜愛寫作的朋友建議,不妨利用一項物件來貫串整篇小說,例如照片,它們可用來說故事,也可提煉出人生哲學的叩問,讓讀者進一步思索人生的況味。
最後一個關鍵詞,李金蓮談及個人對於小說的「核心關懷」。閱讀小說或觀賞電影常易受故事的悲傷、絕望影響情緒,但好的小說與電影作者與導演,通常會給人性或是小說人物留下出口。在《暗路》諸篇中,可看見李金蓮總在某個幽微的時刻,為小說人物敞開一扇窗。
在問答階段,有讀者詢問〈家庭劇場〉的諸多細節,還有幾位讀者翻著貼滿各色註記標籤的小說,分享他們閱讀《暗路》印象最深刻的小說段落,以及文字運用上的飽滿之處,李金蓮也藉此分享自己創作上的一些思維。演講當天雖然天氣清冷,但在這場金典講座期間,相信參與的讀者無不從作者細膩的分享獲得了滿滿的溫暖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