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周六下午,金典本事系列第三場講座在基隆見書店進行,由金典獎得主張郅忻與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對談,向讀者分享《山鏡》中山與人交織而成的動人故事。
演講初始,由熟悉張郅忻創作歷程的陳素芳總編向大家進行重要作品「客途三部曲」的介紹,包含:《織》、《海市》及《山鏡》。陳素芳指出,張郅忻創作迄今十二年,一開始是由散文開始寫作,不過,從首部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中,隱約就可看到她未來會有數部小說出現,因為這部散文集即涉及了諸多族群議題。因此,當張郅忻談到她有幾部創作,想皆以客家族群為主要對象,陳素芳便建議她可將其發展為三部曲。在張郅忻這三部小說裡,皆反映人生的流離與遷徙,除家族史的特色外,陳素芳特別指出作品中具備的「時代感」,值得大家關注。
張郅忻主講時提及,能在基隆這座「海市」聊聊《山鏡》,是特別的緣分。從《織》、《海市》、《山鏡》到新作《秀梅》,張郅忻均以家庭人物當作原型,但事實上不可能只依憑記憶寫作,小說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她說:「我對親人的記憶是片段的,必須透過田野填白,讓故事更立體。」因此在構思與寫作的過程間,還得依賴大量的採訪與田野調查,填缺補白,豐富人物的形象與故事細節。
張郅忻首部小說《織》的創作構想,來自偶然間跟阿婆(祖母)聊天時開啟的。小說背景,是張郅忻祖父到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開紡織廠的故事,除了參觀臺灣的紡織廠,她也曾親赴越南,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度進行田野調查。
而《海市》的創作,則是由於張郅忻母親曾在臺北西門町萬年大樓開設小錶店三十多年,能夠用文字保存一些物事,也是她創作的最大意義。而金典獎講座主要談的《山鏡》,原型人物則是張郅忻的父親,以她父親曾在新竹竹東五峰一家渡假村工作為背景。《海市》、《山鏡》大約在同時期開始創作,只是《山鏡》寫了開頭後便擱置,直到作者父親過世後,偶然作了一個關於父親的夢,她才又繼續寫作。她表示,理解那座山,是從兒時的經驗開始;長大以後,才以文字慢慢補足。這本書,可說是在父後從女性的角度重新認識一座山,以及自己的父親;而書中的重要角色,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原型是張郅忻父親的第三任太太,而娜高的女兒「比黛」,原型則是她同父異母的妹妹。
陳素芳總編再次對談時,除了讚賞《山鏡》這部小說出色的結構、活潑的敘事觀點,也建議讀者可細細感受本書節奏的安排、敘事場景、人物的切換,還有人物性格、言行與其出身背景間的契合度。
在開放現場讀者提問時,有讀者表示:張郅忻的每部小說都有大量的田調、人物訪問,再加上它們都有原型人物,想請問作者曾考慮用類報導文學的體裁書寫嗎?張郅忻回答,自己比較喜歡小說裡的各種留白與想像,因為它可展現故事中人物間不同的期待;另外,雖然小說中運用了真實的人物資訊,但每位角色除了參考一個主要原型人物,亦融合了多位人物去塑造角色。
有細心的讀者發現,在張郅忻的小說中,每一章都會有各節小標,詢問她立小標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構思、設計?張郅忻回應,應該與小說的結構有關,譬如《織》的小節都與「糸」部有關,扣合主題「紡織」;而《山鏡》的三大部分,則與鏡子有關,從「虛像」、「成像」到「鏡像」,而「成像」中的「下山」,則呼應「鏡像」中的「上山」。她在小說中常使用隱喻,而這些章節名稱,即具隱喻之效果。
雨都基隆當日風和日麗,而這場講座,在充實而輕鬆的氣氛下度過,也讓人期待接下來的各場金典獎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