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二場「金典本事系列演講」來到 #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舉辦,本場次由 #黃璽Temu Suyan與 #梁廷毓 兩位得獎者從不同視角,分享作品中對於多元族群關係的各種觀察與反思。
上半場演講由以第一本出版品《#骨鯁集》獲得 #蓓蕾獎 的黃璽Temu Suyan主講,作為一位身上流著臺中新佳陽泰雅部落和高雄那瑪夏布農族血脈的都市原住民,主修英文系、語言學碩士畢業的他分享了自己偶然從原住民文學徵獎與部落服務的經驗中,開始產生身分認同危機、追尋根源與思索原住民文學的定義,最終選擇以臺灣島上通行的「漢語」詩所展開的文學創作之路。除了分享第一首獲獎而大受激勵的詩作〈YUTAS〉、接續獲得首獎的〈采風隨筆集〉組詩、關於族人的「移動」與部落母體失連的詩作〈芒草〉……,黃璽Temu Suyan也鼓勵台下有創作慾望的同學,把握各種徵獎投稿的機會,但要保有創作的自由度,不要為了得獎而被徵獎框架住。
下半場演講邀請以《#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一書獲得蓓蕾獎與金典獎的梁廷毓加入演講。在《噤聲之界》書中企圖探尋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世代累積的互動、衝突與矛盾,希冀尋出和諧共處可能性的梁廷毓,也用自身創作的經驗,針對閱讀《骨鯁集》詩集裡特別有感觸的內容,與黃璽Temu Suyan進一步展開詩集文本的對話。
兩人從部落的「獵首」探討不同於漢人的宇宙觀、當族人企圖打山羌給母親食用而被漢人判刑新聞出現時,詩作〈他者〉用「在山裡頭,語言中沒有獵人一詞,更沒有獵人一職」詩句,凸顯所謂的漢人的思維跟原住民在當代主流社會會碰觸到的問題與處境;而在〈秘密〉一詩中,也提出了「山地人」、「原保地」與「山下原住民」的議題;用長篇名直白控訴的詩歌〈地獄梗/刻板印象/偏見/歧視/無知的區域問卷調查〉;〈戰士〉一詩中從文獻記載「像風一樣的泰雅戰士」和「像鬼魅一樣的布農戰士」等文字,反思從日治時期殖民換到中華民國殖民間,歷經無數戰役與大量戰士亡靈而獲致的評價;〈史詩研究者〉一詩則以詩意的方式控訴部落的語言、織布文化和歷史與祖靈觀,如何被殖民者反覆研究、命名、擷用,讓「史詩」變成「死屍」這種「知識上的非人化的過程」。
梁廷毓認為閱讀《骨鯁集》這本詩集時,常常會有一種「如鯁在喉 」的感覺,這些詩作無疑是黃璽Temu Suyan對自己族人的一種現實的質問,或是對於自己與主流漢人社會的種種質問,詩中的每句話或詞彙都藏著「機關」,語言強度的不斷疊加,會讓讀者有一種很強的後座力。「但是當你真的把詩讀進去的時候,也就是你能站在原住民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的時候了」梁廷毓肯定地說。
最後的提問時間,黃璽Temu Suyan與梁廷毓兩位新生代作家除了討論了新一代原住民文學書寫的時代性、議題的差異性,也提及了關於「受殖民者」錯認自我「已解殖」問題。演講最後,黃璽Temu Suyan也回應了文字創作在多媒體時代之所以必須存在的想法。他認為,每個人對文字的主觀想像不同,在每本書裡,創作者的思辨、思路都已放在文字裡去進行創作,所以每一次讀者的解構,其實都是再一次的創作。「每一本創作都是把世界上每個作家、人種的靈光聚集下來的作品,如果把它視覺化、影像化、聲音化,我覺得都會削弱這個靈光……」且讓我們共同期待,後續黃璽Temu Suyan與梁廷毓兩位作者帶給我們更多閃現靈光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