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周日午後,冷鋒過境,臺灣文學基地閱讀館內卻擠進了許多來聽2023金典獎作家陳慧分享創作故事的熱情聽眾。
一開始,善於說故事的陳慧老師,便用一張港警包圍重佔公民廣場的學生照片,把聽眾們瞬間帶回到2014年9月27日雨傘運動的前夕。接著,看著照片上黑壓壓的人群湧上街頭與天橋、催淚彈的白色煙霧瀰漫街角、一條空蕩蕩但充滿肅殺感的大馬路、溢出路面的彩色帳篷群、在街角運作的流動民主教室、滂沱大雨下撐傘遊行的群眾、一條條「我要真普選」的巨大卷軸從獅子山山頭、各大學建築的高處垂下……,當看見「速離否則開槍」的警告旗幟被港警舉起,聽眾的心也跟著一起糾結、下沉。七十多張香港抗爭現場的第一手照片,最後停在一個揹著大書包、望著滿目瘡痍清場街景的男孩背影上。
陳慧老師說,《弟弟》的故事就從這情景開始,你雖然只看到他的背,但是可以感覺的東西是蠻多的……。「那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憤怒,更具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很深的無力感……」很多走上街頭參加「雨傘運動」的「弟弟」大都是九十後,他們童年時看著香港政權移交(Hand Over)、目睹SARS時期亂象叢生、香港經濟衰退,然後在短短半年內,內地人湧入,香港變形成完全認不出來的異鄉。
這段不尋常的經歷,迫使陳慧老師必須找到一個出口,她告訴自己要書寫,卻完全失語,寫不出來。她最後靠著持續閱讀、寫日記與每天好幾小時的走路,才慢慢找回書寫的能力。持續鼓勵學生寫下別人的故事、創作劇本的陳慧老師,她也決定要把經歷香港雨傘運動的「弟弟」們的故事寫出來。因為,「他們是一切,他們其實是運動,他們就是香港」她說。
2018年,陳慧老師來到臺灣教書,帶著故事進到臺北城的她,有了時空的距離,終於開始回望那段香港記憶、整理那些情緒。她認為:「文學是一種穿透現實的力量。它給我另一種視角,讓我重新去看清現實,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為了說好故事,她選擇將孤單無力的弟弟,裝入家庭這個盒子內,並設定為中產階級,以呼應在這十多年香港中產階級價值觀崩塌的現象。一開始便決定全書結構為四十章,陳慧老師選擇前二十章舉重若輕地述寫十多年的故事,第二十章寫雨傘運動的開始,短短一年多發生的沉重故事,全落在最後的二十章。「當這座城市停擺了之後,裡面的年輕人該如何走向未來,這是我最想要說的故事。」她強調。
來到異鄉的陳慧老師,透過每日固定窩在咖啡館寫作的習慣,安定了身心。「文學是藥。」她認為,寫作不僅把她裡面的一些東西釋放了,是一種重生,也帶給她一種平衡,因此,她特別鼓勵大家透過寫日記累積與爬梳寫作素材。雖然《弟弟》這本書因為主題敏感,從她撰稿的咖啡館到找到出版社、進入書店,整整花了四年多的時間,但《弟弟》這本書不只是為了過去的人,也是為了留下來的人而書寫。
2023金典本事創作分享會最終場,在掌聲中順利落幕。在短短的兩個鐘頭的分享與O&A時間內,陳慧老師彷彿透過她的視窗,以倒敘、補敘、插敘等敘事剪接手法,帶領著大家看了一部創作《弟弟》的紀錄片。她在讀者回覆中,也透露本週除了將出版她以2017年香港為創作背景的 《焚香紀》新書(《拾香紀》續篇),未來也計畫將書寫《哥哥》,記錄雨傘運動中的另一群獨特身影,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