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小時光第九場郭彥仁跟讀者在臺灣文學基地分享今年獲得臺灣文學獎蓓蕾獎的作品《走進布農的山》,分享會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洪秀梅秘書開場。
郭彥仁長年與「黑熊媽媽」黃美秀深入八通關古道東段研究,因為長年跟布農族人合作進行調查,他對部落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深受布農族人的與山林的生活智慧影響。
「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緣分,沒有想過自己寫書,會拿到文學獎這樣的事情」郭彥仁說;對他來說,講寫書只是一個分享,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做一次重審的一個機會。「這本書從四月出版,《走進布農的山》這本書已經長出自己的根,走出自己的路,並開始發酵了」郭彥仁接著說。
大
多數的人聽過的郭彥仁的原因,是因為他早期從事臺灣黑熊的研究。對於多數人來講,對保育的理解是比較在物種的部分,你會做很多嘗試,所以也無從研究,但事實上不能被忽略的是它的豐富,但它的另外一端其實很有可能是連結的是人,如果沒有把人的原因解決掉,保育就很難成功。
在郭熊還沒有登山之前,他對山林的想像從閱讀而來,一直到他有機會接觸到臺灣的野生動物援救的時候。
郭熊從2008年開始跟著一群布農族長者,在一座森林裡探索、生活,將十多年來在山林間所遇見的種種,紀錄在他的第一本書籍《走進布農的山》,裡面有動物、植物、也有四季與人文。
當中可以看見郭熊的森林夥伴,不單只是黑熊和野生動物,他與黑熊溝通,也與當地原住民溝通,最後再從山林走向都市群眾溝通,在三者間,郭熊成為重要的溝通橋樑。
他在向布農族獵人求教的過程中,成為自然的譯者,試圖將布農族的狩獵禁忌、神話傳說、地名中的自然史知識,轉譯成眼睛可看、耳朵可聽、雙腳可走的一套物我關係。此時的山,是他成為「郭熊」、成為人的地方。
郭熊對走進山林的心境,早已拋下非得要「登頂」的觀念,面對黑熊或野生動物也是如此,「彼此看不見對方,但知道對方都在同個空間,這樣就是跟黑熊最好的相處之道。」郭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