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小時光第四場由蓓蕾獎得主唐福睿開講。即將上映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影視小說,作者於臺灣文學基地,以文學蓓蕾獎得住身分,透露創作心路歷程及田調秘辛。
《八尺門的辯護人》,單看書名就能知道是一部和法律、法庭相關的作品。主線故事是一位遠洋漁船的外籍漁工「阿布」,被控因故殺死了船長一家人。由於阿布請不起律師,因此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就擔起了為他辯護的責任,法庭內外的攻防從此開始。
作者唐福睿出身法律科班,學士、碩士,還有五年執業律師經歷。他在11月27日國立臺灣文學館為他在為他舉辦的金典小時光講座上,分享創作歷程。唐福睿為讀者重新製作了一套簡報,透過簡報來揭開影視小說的關鍵情節。他一開始就以主角佟寶駒和父親的一場扶養官司,展現了對法庭活動和法律流程的精準把握。這段法庭活動篇幅極短,更非關主線故事,但唐福睿以簡單幾筆就成功讓讀者看到法庭的日常,並不都那麼正經八百,更多的恐怕是這樣的口水多過法律的吵吵嚷嚷,只有懂得箇中三味的人,才能展現這種真實的拉雜感。
唐福睿在書中最後講述《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部作品最初的構思,是因為前一個電影長片劇本《童話‧世界》榮獲第24屆臺北電影獎入圍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和最佳剪輯等獎項,並為該屆電影節的閉幕影片的關係,因而確認揉合法律專業的創作方向可行,進而興奮的開始創作第二部電影劇本。
從律師轉創作,唐福睿不諱言過程很順利。「律師訓練其實有助創作,寫訴狀陳述事實很重要,必須在矛盾的資訊中盡力找出合理的說詞,然後將它寫得很真實很具說服力,再來是幫助我找資料與整理。」
「構想階段我還在美國讀書,有次遇到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官員,他跟我提到臺灣有所謂的黑戶寶寶——失聯移工所生子女。因為她曾處理領務,所以有這方面的經驗。這些黑戶寶寶總有一天會長大,也就是說會有更多不被看見的族群。」唐福睿說。
唐福睿表示,寫《八尺門的辯護人》時想到以前家裡的外籍看護,「我自認不是一個冷漠的人,回想起來卻完全不認識她。我們同在一個空間那麼久,卻完全不了解彼此。這讓我想,這會不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如果是,會造成怎樣的後果?這便是《八尺門的辯護人》的終極叩問:一個無法幫自己辯護的人,一再落進臺灣法律的未盡之處,除了被這個有缺漏的司法系統判死刑,還能如何?其中的諷刺是,那個不曾接住他的網,最終卻不放過他。
「最可怕的是,小說裡的案例真的有可能發生。」唐福睿說。不諳臺灣法律系統與語言的移工,如果有犯罪嫌疑,將沒有資源也缺乏為自己發聲的能力,而這關係到臺灣司法有所缺漏的通譯制度。
細心的讀者,很快就會發覺《八尺門的辯護人》的案例並不新鮮,其實有所本——1986年的湯英伸案。鄒族少年湯英伸被誘騙到臺北工作,遭雇主扣留身分證,還被迫超時工作,酒後與雇主起衝突,殺死其一家三口,最終被判死刑。
這是唐福睿有意為之。他也讓小說提到本案與湯英伸案的相似,「三十多年,什麼都改變了,也什麼都沒變。那種對於殺戮的執著,依舊炙熱而濃烈。」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重述一遍湯英伸的故事?答案便是唐福睿說的「這一切真的有可能發生。」小說之外,歷史也可能重演,打臉我們自詡的文明。因此,《八尺門的辯護人》看似講了一個戲劇化的故事,其實是臺灣社會殘酷的回音。
唐福睿在最後,也分享了許多他參考的論文以及期刊,並歡迎讀者們有興趣看看。
重要文獻
《「誰不希望好?」第二代都市原住民男性的勞動生命流轉》,劉冠儀著,2017。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關曉榮著,2013。
《八尺門之後:國宅空間與都市部落的共生》,莊淯琛著,2018。
《臺灣遠洋漁業的勞動體制:鮪延繩釣船長討海經驗分析》,林苑愉著,2013。
《血淚漁場》,李雪莉等著,2017。
《廢除死刑正反意見之臺灣實證》,瞿海源著,2013。
《臺灣死刑案件司法精神鑑定實務手冊》,黃致豪等著,2015。
《109司調0052監察院關於死刑制度調查報告》,監察院調查報告,2020。
《自由的條件:從越傭殺人案看臺灣家務移工的處境》,顧玉玲著,2000。
《印尼移工在台流行音樂活動與發展》,巫宗縉著,2013。
《多元共生下的當代臺灣穆斯林社群》,于嘉明著,2018。
《「又美麗又虔敬」:中爪哇戴頭巾者社群的美/德能動性》,趙恩潔著,2018。
《無證兒童少年身分取得與權益保障─以無證移工在臺所生子女為例》,李孟珊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