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週日午後,陽光普照,在高雄中正路開闢後此區最早興建的販厝老屋內聚集了一群讀者,他們來到三餘書店聆聽廖瞇談談她如何透過書寫,嘗試讓光透進繭居族手足與家人心中的歷程。
老家在高雄,目前居住在臺東的廖瞇坦言自己一開始書寫,根本沒想到最後會出版成《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一書,所以沒想過會有今日的分享。當初進行家庭對話記錄,肇因於她必須處理一個對她來說很困難、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的難題。
「凌晨三點,等繭居族的弟弟出門運動後,我爸媽才能動用廚房(因為會發出聲音)做早餐,吃完早餐就回到各自房間,接著在九點吃午餐,下午三點吃晚餐,七點睡覺……因為家中有一個奇怪的小孩,所以生活作息必須跟著他調整。」廖瞇舉例說。
一心想要減輕和弟弟居住在一起的爸媽生活壓力的她,發現書寫可以幫助她整理那搞不清楚的一團亂,協助她抽絲剝繭,後來因為順利通過了台北年金的書寫計畫,所以有完成的壓力,但接著就面臨了必須知會家人,這牽涉到所謂書寫倫理議題──關於書寫者與被寫進來的人的關係。
談到揭露家庭隱私之必要,與廖瞇以分享為前提的信念接近的琬婷,這位曾經與廖瞇同居十年,也見過滌、滌爸與滌媽的好友,也在沙龍現場,分享了自己擔任《祝我好好孕》紀錄片被拍攝者的經驗。她強調,當自己以「溫柔生產主張」與「身體自主權」為重,自己的分娩私密畫面曝光問題就顯得微不足道。
廖瞇覺得整個書寫的過程很像是參與一趟未知的旅程,旅程中會發生甚麼她並無法預知。她除了透過朗讀書中與弟弟滌的對話、與媽媽的對話以及與心理學博士宋文理的重要篇章,為現場的聽眾們重建了旅程中幾個重要的溝通時刻,分享與滌、滌媽與滌爸的溝通狀況,最重要的是,她理出了關於傾聽的重要性。
「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原來心理諮商有一個重點在於:一個人可不可以好好聽另一個人說話……原本身邊親近的人應該可以做到「看待」、「關心」、「注重」,但因為現實生活空間太緊了,卻做不到……活了好久好久的我,現在才開始慢慢練習,我也開始思考,過去這麼長的歲月裡,我有沒有真的好好去聽我身邊親近的人好好講話。」廖瞇反省地說。
分享會後,廖瞇也針對現場讀者的提問給予細膩地回應。重點歸納整理如下:
Q1.公開分享家庭隱私其實很需要勇氣,想知道廖瞇最終決定出版的原因?
廖瞇:我原本要寫我弟弟,後來發現寫下了很多自己在面對這件事的思考與處境,以及我跟我媽媽對話後所產生的變化……對我來說,這些都很重要。把必須面對的困難寫下來,我覺得是有用的。我在書末也有提到,我不知道書出版會不會對別人有用,但我弟說,只要對「自己」有用就好。
如果我沒有進行書寫,我就是月復一月的回家,日子也是日復一日的過下去,家中的狀況還是會跟三年前一樣。書寫後卻發現,原本以為無能為力、甚麼都不能做的我只要做一點事,就有可能改變現狀。我想身為作者都有點「自以為是」吧,出版動機之一,就是很希望把這幾年間的變化分享出去,讓有類似情況的家庭可以看見。
想出版,還有另一個動機,希望鼓勵讀者試著去了解同一家庭中不同角色的人的想法。我希望我媽在閱讀這本書後,可以了解我弟弟更多……感覺上我媽的確有比較了解我弟了,我弟似乎也有鬆動一點(雖然相對有限),但有機會讓另外一個人,試著去了解其他人,我想總是好的。
Q2:很多人常在事情變壞後才提出「早知道」的說法,我想請問在從事自學教育的你,面對可能有狀況的孩子,有沒有可能及早發現或者給予特別的幫助?
廖瞇:這個問題很難,就像我和家人其實都無法確知到底何時是滌改變的時間
點,我們也無法知道其他人的狀況。我們不可能永遠陪在他人身旁,做
一個永遠的幫助者,所以目前身在教育現場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在跟每
一個人相處時、把握在有限的相處時間內,好好的傾聽每一個人。
Q3廖瞇提到與家人的對話紀錄仍持續進行中,請問媽媽與弟弟會不會以為你會再出版第二冊,跟你的對話因此而有所保留?對於出版,爸爸有甚麼反應?
廖瞇:其實我如果沒有提到這本書,滌都不會特別過問,包含後續的發展;他的態度有點類似「反正你想寫就寫吧」。我媽媽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擔心,到最後發現其實沒有對生活帶來太多影響,轉變是大的,媽媽甚至希望讓我的阿姨也知道有這本書。阿姨因為一直有Follow我的臉書,所以其實早就知道了,讀完書後,她也給了媽媽很正面的回應,阿姨說:「很勇敢。」所以書出版後,整體應該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書中想溝通的東西有帶來些正面影響。
在出版前,爸爸並不知道。後來他知道我有寫東西,但是並不知道內容,所以我與他一直有種隔閡,我們沒有辦法像跟媽媽談心那樣,把遇到的實際困難都拿出來講。最後我爸爸知道的方式,竟然是有一次跟朋友炫耀女兒得了文學獎,他的朋友Google後查到資訊,他問爸爸說,你知道你女兒寫了這個嗎?我爸回家後先問我媽,我媽媽說知道,結果我爸沒有多問,也沒有想要看書,一副就是我媽知道就好。
後來我每次回家,當爸爸開始在講我弟弟怎麼這麼奇怪時,我會試著把發現關於弟弟的一點東西講出來,但是我爸就還是像我書裡寫的那樣,不能講太深。講太深爸爸的耳朵會自動關閉,只能講他可以接收的。
不像琬婷跟她爸爸可以毫不猶豫地討論她參與的《祝我好好孕》紀錄片,我跟我爸爸就沒有辦法。關於這本書,我有很多擔心,一部分擔心來自我媽媽,因為雖然這些都是我很真實的感覺,但是我很害怕我爸會受傷,琬婷的爸爸不僅認同而且支持她,這讓我覺得有一點羨慕。
Q4廖瞇剛有提到可能會參加諮商團體,不知道後續有可能再出版這些後續發展的內容嗎?如果真要出版,會想要跟被寫入者有怎樣的溝通?
廖瞇:我覺得這個超難的,不過我現在比較確定的是,我自己的記錄還是都有在進行,因為它對我很重要,沒有記下來可能就會忘記。但是如果我回頭去讀,可以提醒自己一些事情,每次記錄對我來說都是很有用的東西,但是它會不會再出版,就要看家人的態度。
我覺得它今天之所以對我很有用,是因為我幾乎毫無保留的寫,如果我保留、閃避、寫漂亮一點、美化一點,那麼它今天對我就沒有用。所以我會做得幾乎跟第一次一樣,只是如果要出版,它會是在讓被寫者更知道被書寫的狀態的情況下。我也知道它不會是百分之百的同意,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你如何在這當中讓牽涉到的人都有機會去表達……這件事情我自己要擺在心裡面。
Q5繭居族有各種不一樣的狀態,有不同的個人生命經驗。就像我也很害怕,常想問我自己,這一切究竟是怎麼開始的?
廖瞇:我們會想要問怎麼開始的,有可能就是想知道問題的解答,但問題不見得有一個最終的答案。
我爸最經常問我,滌小時候就好好的,長大怎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也許滌從小時候就這樣,很敏感,只是我們沒發現,也許他從小就不喜歡這些聲音,只是沒有爆發,所以你很難說他是長大才變這樣,因為我們也不知道何時是明確改變的時間。
我在跟滌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我只有第一份工作持續做半年,之後的工作都是兼職,我跟滌一樣,似乎都無法做某種上班族的工作;在某種人際關係上,我現在可以好好的跟你們講話,其實是因為針對某種主題,但一般的社交我其實會盡量避開。我覺得在人生際遇上,我比較幸運,有一些機會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覺得滌可能只是欠缺機會。
我現在想的是,滌的現況是這樣,何時會有變化不知道,但不管怎樣,未來都要一起生活,所以思考要如何一起生活,是我現在比較關心的。
Q6.這本書揭露了滌、滌爸滌媽,但自我揭露最多的其實是書寫者,以及整個原生家庭的狀態。請問這過程有掙扎或試圖想要去自我保護嗎?
廖瞇:我在書寫過程中沒有太多猶豫,主要是因為我一開始書寫,我是為我自己而寫,出版是後來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就想說擔心被別人讀到會怎樣,我可能不會寫,但這並不是我當初的寫作動機。它要對我有用,對我沒用,那不用寫。讀者讀到甚麼或是想到甚麼,那是讀者的事情,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讀者不在我的身邊,某種程度會有點距離,所以我比較不會去想到隱私被看到會怎樣的問題。
Q7我最近有協助進行家庭心理諮商,我很好奇廖瞇是否想過原生家庭是否有
影響你的職場或是人際關係?
廖瞇:老實說,我不是很確定我今天長成這樣,父母給我的影響到底在哪些層
面,但我能確定的是,閱讀對我的影響可能是比較大的。就像剛剛講到
很多我跟我媽媽與弟弟的對話,其實都是濃縮在這幾年,我們家的關係
比較疏離,大概國小有共同出遊的經驗,但後來都沒有。我也沒想到近
期和家人會有這麼多對話,如果不是弟弟這樣、如果他沒有需要特別操
心,我想可能就各過各的日子,就不會去建立一些連結吧。
【讀者的現場回饋】
A女:聽完分享,才知道廖瞇爸媽的作息時間竟然被迫大幅調整,真的非常辛苦。今天最大的收穫,在於日後我在對待我的家人、手足或是跟我有差異的人,我希望自己都能嘗試用類似的態度去同理他們。
B女:先前我去淡水有河book書店聽演講,談到有關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屬陪伴,所以當天有點是很多病患家屬在互相取暖的感覺,很多人落淚,有很多內容其實在廖瞇的書裡也都有提到。我很喜歡廖瞇這本書,就是因為它把很多我們無法表達的東西,幫我們把它寫出來。
C女:就像最近《無聲》這部電影的議題性,難免出現許多帶著攻擊性的回應……我覺得廖瞇能夠推開滌的門,寫下思考與對話的過程並且作分享,這是很勇敢的表現。
D男:我想回應剛剛說那個記錄—被記錄者關係的看法。我蠻認同在書最後妳弟講說:「自己覺得有用就好」。讀者看這本書有可能會放大去看整個「繭居族」族群,我的理解是,謮者必須知道自己是在看一個記實的東西,但個案的紀錄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
E女:這本書是我女兒介紹我看的。我發現很多類似的主題書,作者都會修飾,但這本很不一樣,我覺得的確是會幫助到很多人,如果身邊有案例,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每一個案例,每個人都有他的背景,文化也不同,感謝作者提出了一種心理溝通角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