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的竹北冬日午後,日光如成群綿羊般暖暖鬆鬆地灑下,坐落於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內的或者書店,也流淌著獨特的詩意。今日,害羞的蓓蕾獎詩人蔡翔任,特別從「心性、詩性、詩藝」三方面來談論「詩與他」的關係。
首先,蔡翔任從心性談起他的學思背景與創作因緣。大學讀過英文系,特別喜愛歐美小說的蔡翔任坦承原本想做專業文學研究,卻發現在量與質比不上西方人。迷上文藝思潮、文學批評理論與美學的他,於是矢志成為比較詩學教授,並愛上了德、法現代詩。蔡翔任笑說自己屬於「慢讀型」讀者,只要有作品打動他,就無法讀其他作品,他常看著一段文字出神發呆,感動一整天。
出於對理論思想的熱情,蔡翔任在碩士班決定讀哲學研究所,經友人的鼓勵開始創作現代詩,始知先前以詩歌評論或研究者自詡的他與詩創作的真實經驗隔了好幾層,驚覺自己若未親手摸過詩的材料,評論跟理論都只是隔靴搔癢。
接著,蔡翔任分享了他對於「詩性」的想法。「如果詩中的詩意好比純酒,那散(文)體中的詩意則好比燒酒雞裡的酒精濃度。」開始寫詩後,蔡翔任發現舉凡知識性文字、神話、人類學、宗教史、語言學、藝術畫作、生態影片,都是詩意的來源之一,詩性其實是無所不在的;甚至,很多長得不像詩,但其詩性卻遠遠超越詩。
蔡翔任舉例了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思想錄》、余德慧教授的散文、羅馬尼亞哲學家齊奧朗(Cioran)的《眼淚與聖徒》、內亞的薩滿神話與康丁斯基與克利的畫作,說明他從中發現的滿滿詩意,點出其創作養分的來源。
最後,對於一般人認定的「長得像詩的東西」,蔡翔任也提出了他自己創作詩的源流派別。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小小的詩歌史或是文學史,他舉了影響他至深的的墨西哥詩人帕茲(Octavio Paz)對詩語言偏向口語的定義、他心中的口語大師林則良、陳克華、楊澤與羅智成為例。「口語詩雖然是講話的樣子,但是卻設計了某種辯證,跳脫一般想像與框架。」蔡翔任說道。
此外,蔡翔任也舉了自己詩篇所歸納出的創作模組作說明,比如:用語言的運動模型所寫的詩:「你跟我的對話會旋轉 /談談生 / 談談死 / 談談活下去」;形上學的變奏詩:「我要把大海的臉翻過來 / 好讓它對著我發光」;以故事、情節、神話為詩:「月光/ 來到了海底/ 在日光的指紋旁寫字」;在最短的空間做出事物的姿態:「燈 / 邀請你 /變成它的葉子」;悖論之詩:「希望 /留在人間 /自生自滅」。
分享會後,蔡翔任也針對粉絲們一連串的提問給予回應。重點記錄如下:
Q1 作者在詩集中出現羊毛、牧羊女與綿羊,是否特別喜歡綿羊的意像?
翔任:綿羊對我來說,就是每一天的日子。雖然我沒有一首詩來把這意念表達完整。每一天天亮了,有陽光進來,感覺一切都很美好……
其實當時我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但我用這樣的感覺來勉勵自己,每天早上,我總是想像著跟一隻綿羊說好、道早安,開始一天。
Q2 詩句中似乎帶著聖經的味道或反覆出現聖經相關意象的再創作……
翔任:是的,我小時候家庭的確有教會背景的因素。我的詩句會使用到一些中文比較古拗的語句,因為經典語句很有詩意,形象、語意也都很豐富,我很珍惜這些東西,也的確喜歡使用特定的語詞,比如:鹽跟光。
Q3 關於這本書的推薦序、封面設計與出版社的選定說明
翔任:編輯找到宋文里老師寫推薦序是一個偶然(編輯誤會同為臉友的兩人很熟),但宋老師剛好也喜歡畫家克利,所以序的感覺很對味;
封面的綿羊原本不是黑色的,一開始的設計比較卡通感,後來用神話殘篇的感覺跟美術設計溝通,修改成比較有生命力元素的綿羊,
但因為選用了白底,所以變成了「烤焦的綿羊」,我自己是蠻喜歡的;南方家園出版社是一家出版拉美作品的超酷出版社,常揭露真實的
拉美現況,很幸運地我的編輯幫我找到這家出版社。
Q4你似乎特別喜歡在語言之中進行自我的消解與意義的抵銷,有點夏宇或楊澤的感覺……
翔任:寫詩的時候,我會刻意避掉過於繁複演繹的寫法,也會考量這是否是我擅長的。寫文章與寫論文必須持續走下去,必須進行演繹辯證,但我寫詩就是追求要輕鬆跟快樂、變成感性的,希望能捕捉到那瞬間。老實說,我到現在其實都不太確定我寫的是詩,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是很快樂的,如果形式被大家看成像詩、也被一些人認可,這樣我就會很快樂。我的第一首詩,挑選了大家比較能接受的,比較像楊澤的詩,如果像楊澤的東西在我的詩中被看見,那其實是早年我讀他的詩的感性的殘留,這也成為了某種創作的養分。
Q5 你的詩常進行形式或語詞的碰撞或對比,你希望讀者能理解到哪一層?
翔任:我唯一希望的是一個讀我詩的人甚麼都不要想,但是覺得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好像被挑動了起來,比如當讀者看見「燈/ 邀請你 /變成它的葉子」這詩句,身體會像要跳舞或擺出一個姿態,我希望我的詩有身體感,然後那個身體感是透過語詞來碰撞、組織,但是語詞背後還有甚麼意思,讀者不太需要在乎,希望覺得這詞組合是好玩的,好玩的當中,讀者的淺意識是與下意識有對接與碰撞身體會不知不覺動了起來,進入了一種感性。
Q關於三位讀者閱讀《日光綿羊》的感覺 ……
A讀者:閱讀其他情詩常有被觸動心中的傷而難過的感覺,但是讀這本詩集有著被綿羊的羊毛輕輕地撫摸過身體汗毛的溫暖感,而不是被刺痛的感覺……
B讀者:雖然你覺得自己「形式先行」的創作方法比較表面,但我跟一群詩友討論過,這作法可讓你避開「內容先行」的創作危險,大家覺得你這個狀態是好的,不像多數詩人會把詩的內容放在第一順位,我覺得在這個時代,這是一種比較平衡的創作美學。
C讀者:我特別喜歡「天空 吞下了一顆寶石 變得荒涼,如你。」這句詩句。因為剛好身在珠寶店工作,手上的寶石的確小而冰涼,而且價值因人而異,尤其在疫情時節,珠寶店顯得特別荒涼……讀詩真的會因個人經歷而有不同的奇妙感覺。